每當孩子取得某項令父母驕傲的成績而受到讚揚時,他們會覺得自己被喜愛、被重視,心裡充滿了快樂。但是,如果父母的讚揚不是出自對孩子的真正瞭解,不是基於孩子的內在渴望,而是因為社會對孩子的期望,那麼稱讚反而是一種毒藥,孩子會被鼓勵去按照外在的標準行事。

然而,「愛」意味著應該和孩子自己內在的標準----也就是他今生想實現的成就----連結,當注意力集中於外在成就時,孩子會誤以為那就等於愛,所以如果沒有去做那些正確的、符合外在標準的事情,他們就會覺得內疚。

而成年之後,他們可能會變得不知道自己的界線何時被跨越,或哪些時候努力過頭了。他們只是發現自己每時每刻都迫切地想要成功,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像上癮一樣地努力工作。

另一種被扭曲的愛的能量,會出現在孩子混淆了愛和情感依賴的時候。

許多孩子在被父母需要時覺得被愛,但實際上,他們是在填補父母心靈上的空洞----也就是父母沒有照顧好他們自己的空洞。

很多父母在童年時,都缺乏無條件的愛,無法被父母真正的接納,痛苦和遺棄的感覺深深地根植在生命中。所以當他們有了小孩,對待孩子的方式就有雙重特點:一方面確實有真誠的愛,但另一方面也在下意識地補償缺乏感。

透過跟孩子的關係,父母試圖治療自己情緒上的傷口,無意中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父母的替代品,孩子必須給予他們在童年時期極度缺乏的愛。

這時,「愛你」和「需要你」的訊息在孩子身上完全交織在一起,孩子的能量不再是自己的,因為他的能量被父母的需求吸收了,而孩子卻認為這種吸收很舒服。這會帶來錯誤的安全感,當孩子成年以後能量被人耗盡、被人擁有時,他卻覺得自己被這個人深深的愛著。竭力付出的同時,他會有一種被愛、被重視的感覺,把情感依賴、甚至是嫉妒和佔有解釋為愛,然而這些能量和愛卻恰恰相反。這種可悲的失去自我,就是源於把愛和需要混為一談了。

----《靈性煉金術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療癒師小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