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633_oceanhope_1440x900.jpg 

當我們最初經由照顧者給予我們的注意,而學會注意自己內在的這股流動時,我們就進入了認識內心的的世界。許多孩子在失去主要照顧者的同頻教養之後,就沒有機會再學習如何從一個安全安穩的地方,來認知自己的內在世界了。她們就跟許多人一樣,必須設法模糊自己向內的鏡頭,以「無視」於自己的內在世界,而學會了過沒有意義的人生。

----《第七感》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逃離痛苦

安妮適應痛苦處境的方法是關閉對感覺的認知。當她決定「再也不要有任何感覺」,事實上就是真的跟脖子以下的身體斷絕了關係。彷彿她是躲到自己的大腦皮質層裡去尋求避風港,阻斷批評、孤立與不公所導致的持續痛苦。

所有情緒都是經由身體、腦幹、邊緣系統裡整個廣泛的神經系統共同創造出來的。這些神經系統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皮質層區域。但是如果我們可以找到方法,阻斷皮質下方的訊息輸入,如果我們可以阻止這些訊息往上到達我們製造意識的皮質層,魔法就成功了!我們就可以「消除」我們的感覺。

當我們阻止自己認知感受時,感受還是會繼續影響我們。許多研究都顯示,來自身體與情緒的內心世界的神經訊息即使沒有被認知到,卻還是會影響我們的思考和決策。

在人際社交上受到排拒的痛苦,是由中央前額葉區域調節,而這裡同時也會感受到身體創傷造成的痛苦。這個區域被稱為前扣帶皮質,就橫跨在負責思考的皮質層以及負責感覺的邊緣區域之間。

除了認知來自身體的生理知覺,與來自社交互動的感覺之外,這個區域也會調整注意力的焦點。前扣帶皮質因為連結了身體、情緒、注意力和人際知覺,因此在共鳴迴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可以幫助我們連結其他人和我們自己。

事實上,我們越能善用前扣帶皮質及相關區域,就越能認知到自己的內心世界,也越能感覺到別人的內在世界。

在日常生活中,能夠接觸到皮質下方的能量與資訊,對於思考也非常重要。能知覺到皮質下的衝動,你才會知道自己的感覺,察覺自己的需求,而排出各種選擇的先後順序,然後做出決定。「心底的感覺」和「說不出來的直覺」就以這種方式幫助我們充分活出自己的人生。

如果我們只聚焦在很容易點名的,大家都可以分辨的情緒,例如憤怒、恐懼、傷心、厭惡、興奮、快樂或羞愧等,我們就可能錯失了人類內心真正的豐富寶藏:「基本情緒」的領域。

基本情緒是內心的細微音樂,是我們一整天的日常中,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能量與資訊流的起伏。有時候,在這持續變換的背景上,發生了某件事件,引起我們的注意力,激發了我們,而強烈的激發就會在我們內心創造出某種情緒,例如憤怒或恐懼,也就是「類型化的情緒」。

類型化的情緒在一天之中是較少出現的,但是你的內在世界卻時隨時都充滿質地細緻、不斷變化的狀態----也就是「基本情緒」----而持續影響你主觀性的生命的感覺。

思考這些基本情緒和類型化情緒,可以打開另一扇窗,讓我們重新觀看我們與他人,以及與自己的連結。幼小的兒童需要覺得照顧者與他們同頻率,才會覺得安全、受到關注。身為父母,我們不只要調整到孩子的頻率,感受孩子爆發的類型化情緒,例如哀傷或恐懼,還要能感受他們的基本情緒狀態,例如充滿活力、警醒、專注、睏倦或消沉等。

父母如果等到孩子出現類型化情緒,才試圖與他們有「情緒上的溝通」,就已經錯失了絕大多數與孩子同頻率的機會。跟孩子的基本情緒同頻率,可以幫助他們感覺與別人的深刻連結。當我們與他們共鳴,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是更龐大的「我們」的一部份。

當我們最初經由照顧者給予我們的注意,而學會注意自己內在的這股流動時,我們就進入了認識內心的的世界。許多孩子在失去主要照顧者之後,就沒有機會再學習如何從一個安全安穩的地方,來認知自己的內在世界了。她們就跟許多人一樣,必須設法模糊自己認知內心的鏡頭,以「無視」於自己的內在世界,而學會了過沒有意義的人生。

----《第七感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療癒師小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