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在頭腦層面所做的決定和選擇,幾乎都是由恐懼所驅使。

小時候我們在黑暗中想像鬼怪,長大後仍在白晝裡假想那些尚未發生的事,我們害怕死亡、害怕失去、害怕不被愛,恐懼的根苗是如此堅韌,甚至成為其他情緒的根源,例如嫉妒的背後是害怕被超越,憤怒往往起於害怕自己無能為力,傷心則是害怕被忽略或遺棄……。

對治恐懼的方法絕不是一味地殺死恐懼,或以看似征服的方式來掩蓋(例如害怕被遺棄,於是便任意進入一段關係再遺棄他人),那只是以一個受限的自我取代另一個受限的自己,我們必須觸及恐懼的源頭,一再自問:「我在怕什麼?」然後如實經歷害怕的念頭和身體覺受升起又退去。等到我們再次被愛與寧靜充滿,對那些反應的認同就會自然剝落,因為我們終會知道,真實的你我比恐懼要大得多,而且更柔軟。

不過,比起直面恐懼,大多數人都會下意識地選擇防禦,來逃避恐懼帶來的不適。常見的防禦模式有退縮、服從、攻擊和凍結,在我們學著識別它們以前,它們大多都是無意識的,若固著之後形成人格裡的防禦慣性,就有可能妨礙我們與他人,甚至真實的自己連結。

因此,我們可以透過探索防禦背後的信念與目的,來幫助自己找出心中尚未療癒之處。舉例來說,在與所愛之人有衝突時,你是否總無條件選擇服從?如果是,那代表你認為「誠實地表達自我」是不安全的(信念),服從只是幫助你隱藏真實的自我,達到表面的和諧(目的),所以過去究竟是什麼讓你把表達與危險劃上等號、誘發的情緒又是什麼,這都是你可以作為自我療癒的重點。

在上堂課中,我們提到了低層自我和形象自我的形成是為了避免再次經歷創傷,同樣地,「面具自我」也是為了迎合他人或自己想像中的完美而披上的外衣,當一個人無法接納暗處和混亂中的自己,就會戴上愛心、權威或平靜的面具來瞞過世界,然而沒有一條修行的道路可以繞過創傷而行,也沒有一顆套上盔甲的心可以真正感受愛,我們別無他法,只有一再地穿越盤旋在底層或表層的情緒烏雲,才能夠越過歧路,抵達心中那塊永恆的晴朗之地。

-- Sabrina 108/12/24

➡ 下一堂(1/3 下午 2:00~4:00)主題預告:超越二分法--談高層自我與自性本體

報名
#學費全額抵花晶

#單堂800
#上期7堂4900
#上下兩期14堂7900

🎁報名整期可進社團回放課程直播補課🎁

80702563_2553984788176553_928117534740185088_n.jpg

79943052_2553984781509887_1215843359608799232_n.jpg

80550708_2553984814843217_7582262344403648512_n.jpg

80381553_2553984541509911_6608734627248996352_n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療癒師小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