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晚和小渱老師會談的心得:
事件的背後或底層,往往隱藏著不易覺察的動機或真相。
例如:高傲的背後,有自卑的墊底。
強勢的底下,壓抑著我不能示弱。
控制的源頭,來自缺乏安全感的恐懼。
通常負向情緒來臨,人的本能是逃避,不允許自己是脆弱,是無能的,是不美好的。
因此,以視若無睹或轉移注意力或合理化,都是讓自己逃避的方式。
在面對公開場合時,可以維持平靜的表現或以不在乎的神態,讓自己避開直接面對的恐懼害怕。
過去面對會令我尷尬、不知所措、難為情、害羞的情境時,我的不自覺慣性是以逗笑來處理因事件而襲來的情緒。
我以為那是機智的自我保護,根本不以為是逃避。
昨晚,我對「擁抱內在小孩(情緒)」,有進一步的釐清和覺知。
首要是覺察,再加上呼吸。
當覺察到情緒上升時~
「我的感受是什麼」?
直接看見那個感受!以呼吸在當下陪伴自己和情緒。
那份覺察是自己,
那份情緒是內在小孩,
我不是情緒,但情緒是因我而出現的,
我允許它的發生和存在。
進一步,再觀察此刻身體有什麼感覺或反應?是否落在什麼部位?(鬆或緊,冷或熱,心跳加速?)
仍然以呼吸來陪伴那份情緒的感受和身體的反應,直到平靜或消融。
我是那份覺察(是意識,是它永遠的存在)。
情緒是過客(它是來來去去,變化莫測)。
身體是修煉的載具,無條件地接受它的全貌。
由衷對它:對不起,請原諒我,謝謝你,我愛你。
真正的勇氣,不是硬著頭皮上場,而是透過呼吸穩住,直接看見迎面!
未知的人事物情境確實令人恐懼,但我也不想一輩子被它追著跑。
實踐來自有意識的持續保持練習。
→延伸閱讀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