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
3

5

7

8

9  

想要幫助孩子的父母,由於自己的經歷,所以對一些行為的後果設想得比孩子周到。

也因為如此,父母常常想警告孩子,希望讓孩子免於受傷,

會建議孩子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。從頭腦的角度來說,

這可能是提供幫助非常好的方式,有時這樣做也很合理。

但是,如果父母眞正從內在的寂靜與直覺出發,

將會發現孩子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東西。

孩子需要的是信任和安慰。「相信我,讓我做自己。

讓我去犯錯,讓我在跌撞中前行,但對我保持信心。」當你出於信任而與孩子連結,

等於鼓勵他們信賴自己的直覺,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做出讓他們感覺很好,

你也覺得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決定。

但如果你非要以「我知道得比你多」的方式來管教孩子,孩子會覺得不受信任,而更加抗拒。

當你向孩子提供幫助時,他們會不停地「解讀」你。

孩子天生就能非常敏銳地覺察到話語背後的情緒,

可以感受到你隱藏的恐懼或批判,

然後他們會對這個情緒而不是你的話做出反應,

於是就顯得叛逆、不可理喻。父母則是表現得過於理性,也就是說,

沒有感覺到自己隱藏的情緒,沒有以開放而坦誠的態度跟孩子連結。

要做到這一點,父母必須放掉自己先前的各種觀點,

向孩子的情感世界真正敞開,透過眞心去傾聽孩子在意和關心的事物,

建立一座溝通之橋。

◇◇◇

每當孩子取得某項令父母驕傲的成績而受到讚揚時,

他們會覺得自己被喜愛、被重視,心裡充滿了快樂。

但是,如果父母的讚揚不是出於對孩子的眞正了解,不是基於孩子的渴望,

而是因為社會對孩子的期望,那麼稱讚反而是一種毒藥,

孩子會被鼓勵去按照外在的標準行事。

然而,「愛」意味著應該和孩子自己內在的標準──也就是他今生想實現的成就──連結,

當注意力集中於外在成就時,孩子會誤以為那就等於愛,

所以如果沒有去做那些正確的、符合外在標準的事情,

他們就會覺得內疚。而成年以後,他們可能會變得不知道自己的界線何時被跨越,

或哪些時候努力過頭了。他們只是發現自己每時每刻都迫切地想要成功,

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像上癮一樣地努力工作。

另一種被扭曲的愛的能量,會出現在孩子混淆了愛和情感依賴的時候。

許多孩子在被父母需要時覺得被愛,但實際上,

他們是在填補父母心靈上的空洞──也就是父母沒有照顧好他們自己的空洞。

當孩子踏入這個洞之後,便成為替代品,填補了這個缺口。

他試圖提供父母內在失去的愛和支持,希望以這種方式取悅父母,

以獲得夢寐以求的愛。這種服務當然不是愛,而是一種危險的能量糾纏,

不僅會導致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在日後出現諸多問題,也會給孩子成年後的親密關係帶來困難。

很多父母在童年時都缺乏無條件的愛,無法被父母眞正地接納,

痛苦和被遺棄的感覺深深地根植於生命中。

所以當他們有了小孩,對待孩子的方式就有雙重特點:一方面確實有眞誠的愛,

但另一方面也在下意識地補償缺乏感。透過跟孩子的關係,

父母試圖治療自己情緒上的傷口,無意中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父母的替代品,

孩子必須給予他們在童年時期極度缺乏的愛。

這時,「愛你」和「需要你」的訊息在孩子身上完全交織在一起,

孩子的能量不再是自己的,因為他的能量被父母的需求吸收了,

而孩子卻認為這種吸收很舒服!這會帶來錯誤的安全感,

當孩子成年以後能量被人耗盡、被人擁有時,他卻覺得自己被這個人深深地愛著。

竭力付出的同時,他會有一種被愛、被重視的感覺,

把情感依賴,甚至是嫉妒和占有解釋為愛,然而這些能量和愛卻恰恰相反。

這種可悲的失去自我,就是源於把愛和需要混為一談了。

──《靈性煉金術》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心靈成長
    全站熱搜

    療癒師小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