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 

這本書緩讀最宜,每一頁都像一位慈悲的長者毫不保留的以自身修練的體會,明晰而精鍊地緩緩引導和洗滌讀者的心。

【解除重複模式的四個原則】

之一:擴展注意力的範圍

身體、感受、心智(思緒和影像)、態度(執著、害怕、厭惡等)等四個覺察的基本範疇中,

我們會經驗到許多重複的困難,我們稱之為固執的訪客。我們需要覺察固執訪客的其他面向,

而非它的明顯面貌,因為我們卡住的層次必然不同於原本已注意和命名的明顯層次。

當我們的覺察能從明顯的部分轉移到其他層面時,才可能釋放。

例如我們抓緊一個想法時,可以擴展注意力的範圍:「這種想法在我身體裡是什麼感覺。

喔!在橫隔膜和胸部感覺緊緊的。」仔細注意這種緊繃,這樣做時可能又會打開其他感覺,

釋放許多新的意象和感受。例如這種思考模式和緊繃會伴隨哪些感受?

它們一開始可能是半隱藏或不自覺的,但如果我們仔細感覺,它們就會開始顯現,

胸口的緊繃會變成難過,然後難過可能變成哀傷。當我們終於能夠開始哀傷時,這套模式就得到釋放。

(其他例子包括從情緒或身體層面擴展到思想層面)

重複的想法和故事,幾乎都是不被承認的底層情緒或感受所激發的,這些未被感覺的感受,

就是思緒一再回來的原因。未來的計畫通常是因為焦慮而激發的;

過去的記憶則常出於懊悔、內疚或悲傷;許多幻想的生起,是對痛苦或空虛的反應。

我們的任務就是要進入重複播放訊息的底層,去瞭解和感覺使之生起的能量。

當我們做到這點,且真正與這些感受和解時,思緒就不再有出現的必要,模式就會自然消失。

之二:全然覺察感受

解除重複模式的第二個原則是「敞開來,全然覺察感受」。內在生活的控制大多來自感受的層面,

我們卻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感受。(結合薩提爾模式中的冰山歷程:我們從小習得的觀點對於感受有所判斷和評價,

會抑制我們去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感受,也與《喜悅的腦》提到的「同頻教養」有關)

在我們還未學會如何說出自己的感受,甚至還覺察不到時,生活就會與之糾纏不清。

佛教心理學認為對感受的覺察正是覺醒的關鍵。快樂的感受生起時,我們就自動抓牢,

不快樂的感受生起時,就想逃避,因此建立了糾結而痛苦的連鎖反應,而使恐懼的主體持續存在。

如果我們學會覺察「感受」而不帶有貪求或厭惡,把它們視為穿過我們的天氣變化,

我們就能自由地感覺它們,如風一樣前進。「自由」不是沒有感受,而是自由地感覺每一種感受,

讓它持續進行,不害怕生命的變動。我們可以把這種經驗用在自身面臨的困難模式,

瞭解哪種感受是各種經驗的核心,然後向它全然敞開,這就是邁向自由的行動。

之三:瞭解自己內在有什麼需要被接納

重複的模式會一直出現,是因為有某種程度的抗拒:厭惡、恐懼或批評把它們關在裡面。

這種緊縮是恐懼製造出來的,要釋放它,就必須先承認有什麼存在,

然後問自己的心:「我要如何接納這個部分?」我希望它改變嗎?我是否緊緊抓著自己想要克服或逃離的困難感受、信念或感覺?

我是否有某些執著、某些恐懼?

在思想、情緒或感覺的困難模式中,不論它們有多強烈,我們都必須敞開來感受它們在身體、心靈和心智的全部能量,

也包括向我們對這種經驗的反應敞開,注意生起的恐懼、厭惡或緊縮,然後全然接納。唯有如此,它才能得到釋放。

作者以自己早期修行中,身為獨身僧侶的性欲和性幻想為例,發現每一個生起的幻想都有一口寂寞的深井,

不全然是貪欲,而是寂寞,性欲的意念是尋求安慰和親近的方法。但它們持續出現,

我才注意到要讓自己去感受寂寞是多麼困難,會生起恨與抗拒。直到接納這種抗拒,幻想的強迫性才逐漸減少。

之四:打開核心

身體和心智中堅持的種種模式,就像能量的結塊,身體的緊縮、情緒、記憶和意象都在其中互相糾纏。

這種方法要仔細地把覺察力引導到結塊的各個層面,深入整個模式的核心來感受。

這樣才能解除自己對它的認同,找到超越緊縮的開放與幸福。

進行這個方法時,最好從覺察身體開始。以作者為例,當寂寞持續生起時,

更仔細地注意它在身體的哪個部位,通常會集中在胃部,

試著感覺其內所謂的四種物理元素:地、風、火、水(各代表軟硬質地、振動的各種模式或靜止、溫度、凝聚或流動性)。
有時再加上顏色和質地。

例如:它是個堅硬的球體,中心有脈動,熱而火紅。

接下來,深入感覺所有交織其中的感受:恐懼、痛苦、難過、渴望和飢渴......伴隨對這些狀態的排斥感。

溫柔地為每一個感受命名,然後感受到核心的火、痛苦和飢渴。
允許任何影像生起,於是可能出現一連串被遺棄和排斥的記憶和畫面。

這種影像常會打開早期的童年,甚至前世(如果當事人願意讓它們出現)。

進入這個核心時,就問自己對它抱持什麼信念和態度,

其中的故事可能會像小孩一樣說:「我有些地方不夠好、有問題,我總是被排斥。」

作者說他就是認同這個信念及伴隨它而來的感受,因此而緊縮。

隨著各個層面在覺察中打開,痛苦會逐漸減輕,感受也會變弱,火會逐漸消退。

當作者繼續感受寂寞的核心,似乎感覺到肚子裡有一個原本被疼痛關閉的洞或空間,

他輕柔地為這個核心的洞命名,感受它深刻的飢餓、渴望和空虛,然後盡量讓它打開,而不再像多年來那樣關閉它。

這樣做時,它會越來越大,也更為柔軟,它四周的振動也變得非常微細,這個洞變成開放的空間,

飢渴的特質改變了,雖然它是空的,卻更像是清澈的空間。安住於這個開放的空間,

排斥和不足的觀念都是完全沒有必要的。它所包含的一切(寂寞、痛苦、難過和排斥的想法),

都是長久以來基於恐懼和非常有限的自我感,而使身心緊縮的結果。

雖然寂寞的痛苦必然會再度出現於生活中,但那不是真正的自己。

它的信念和緊縮是基於恐懼,而它背後是真正的完整與幸福,是我們的真實本性。

----《踏上心靈幽徑》

(如需轉載,請標註「本文引自情緒花園」)

照片:我姪子真的好可愛❤️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療癒 心靈成長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療癒師小渱 的頭像
    療癒師小渱

    情緒花園:輕鬆喜悅的回家之路

    療癒師小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